以下是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關于汽車行業的核心政策方向、行業動態及代表建議的整理:
一、政策方向與產業重點
1.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升級
- 定位調整: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”列為新一代智能終端,標志著汽車從“交通工具”向“智能移動空間”轉型,強調AI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。
- 技術布局:支持車用AI大模型研發,推動智能駕駛、車路協同技術規模化應用,加速“車路云一體化”試點城市建設。
2. 新能源汽車鞏固優勢
- 產量與市場: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16.8萬輛,占全球60%以上;2025年延續“以舊換新”政策,安排3000億元特別國債支持消費擴容。
- 產業鏈升級:強化電池、芯片等核心環節自主可控能力,優化海外布局以應對歐美關稅壁壘。
3. 低空經濟與未來產業
- 飛行汽車商業化:推動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技術發展,小鵬汽車計劃2026年量產飛行汽車;需解決空域管理、適航認證及駕駛員資質標準化問題。
- 政策支持:建立低空空域管理法規,避免重復建設,推動技術共享與跨部門協同。
二、行業挑戰與應對措施
1. 反“內卷式”競爭
- 問題與危害:價格戰導致研發投入減少、產品質量下降,損害品牌溢價能力。政府首次提出綜合整治“內卷式”競爭,倡導技術、品質、服務競爭而非低價傾銷。
- 企業建議:廣汽馮興亞提出“由果溯因”策略,賽力斯張興海呼吁自律與監管結合,李書福強調“打技術戰、品牌戰”。
2. 數據安全與技術標準
- 智能駕駛規范:雷軍建議建立輔助駕駛安全監管機制,朱華榮呼吁完善自動駕駛法規及標準體系,解決法律滯后與技術標準缺失問題。
- 跨區域協同:京津冀、長三角等地推動車路云數據接口標準化,打破區域壁壘以促進技術融合。
三、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
1. 零碳與循環經濟
- 零碳工廠建設:2025年將推進零碳園區及再生材料使用標準,新能源商用車(如重卡、物流車)或迎政策紅利。
- 電池回收體系:寧德時代曾毓群建議完善儲能市場機制,廣汽馮興亞提出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。
2. 綠色甲醇與低碳商用車
- 李書福提議利用工業排放二氧化碳合成綠色甲醇,建立甲醇加注站國家標準,推動商用車低碳轉型。
四、全球化與市場拓展
1. 應對貿易壁壘
- 優化“一帶一路”供應鏈布局,通過本地化生產規避歐美關稅風險;借鑒日韓車企模式,在東南亞推新能源商用車,在歐洲布局高端車型。
2. 出口與品牌建設
- 2024年汽車出口量超600萬輛,但需提升售后服務與品牌溢價能力;依托RCEP、CPTPP等協定降低關稅成本。
五、技術創新與人才支撐
1. 大模型與AI賦能
- 科大訊飛劉慶峰建議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算力平臺,周鴻祎提出包容大模型“幻覺”的柔性監管機制,平衡創新與安全。
2. 技能人才培養
- 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“訂單班”,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,解決智能網聯領域人才短缺問題。
**總結**
2025年兩會為汽車行業明確了“智能化、綠色化、國際化”三大主線。政策重點包括智能網聯技術深化、低空經濟布局、反內卷治理及全球化戰略升級。企業需加速技術融合與生態開放,從單一制造商轉型為“移動服務生態構建者”,方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制高點。
本文為汽配圈公眾號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-- END --
(點擊上圖了解愛多雨刷詳細信息)